本文目录导读:
1、中医基础理论:包括中医阴阳五行学说、脏腑经络学说、气血津液学说等,是中医康复理疗的理论基础。
2、中医诊断学:包括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法,以及病因病机、辨证论治等,是中医康复理疗的诊断依据。
3、中医康复学:包括中医康复的基本原则、方法、手段等,是中医康复理疗的指导原则。
1、针灸疗法:包括体针、耳针、头皮针、火针、电针等,通过刺激经络穴位,调整气血运行,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。
2、推拿按摩疗法:包括推、拿、揉、捏、按、拍、击等手法,通过刺激经络穴位,调整气血运行,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。
3、拔罐疗法: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,使局部充血、瘀血消散,达到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的目的。
4、艾灸疗法: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热力,刺激经络穴位,调整气血运行,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。
5、刮痧疗法:通过刮拭皮肤,使局部充血、瘀血消散,达到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的目的。
6、中药疗法:包括内服、外用、熏洗、敷贴等,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,调整机体功能,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。
7、物理疗法:包括热疗、冷疗、电疗、光疗、磁疗等,通过物理因素的作用,调整机体功能,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。
8、运动疗法:包括传统运动、现代运动、康复训练等,通过运动的方式,调整机体功能,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。
1、神经系统疾病:如脑卒中后遗症、帕金森病、脑瘫、面瘫等。
2、骨关节疾病:如颈椎病、腰椎病、关节炎、骨折等。
3、肌肉骨骼系统疾病:如肌肉劳损、筋膜炎、腱鞘炎等。
4、内脏器官疾病:如心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等。
5、精神心理疾病:如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失眠症等。
6、妇科疾病:如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盆腔炎等。
7、男科疾病:如阳痿、早泄、前列腺炎等。
8、儿科疾病:如小儿脑瘫、小儿麻痹症、小儿发育迟缓等。
1、中医养生:包括饮食调养、起居养生、情志养生、运动养生等,通过调整生活方式,达到预防疾病、延缓衰老的目的。
2、中医保健:包括中医按摩、中医足浴、中医拔罐等,通过中医保健方法,调整机体功能,达到预防疾病、延缓衰老的目的。
3、中医康复:针对已经发生的疾病,通过中医康复理疗方法,恢复机体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。
中医康复理疗师证的范围包括中医康复理疗的基本理论、技术方法、临床应用和预防保健等方面,涵盖了中医康复理疗的各个方面,为中医康复理疗师提供了全面的知识和技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