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常用艾灸来预防疾病和治疗一些疑难病症。而现代人对于艾灸的功效有时也很迷茫,不了解。古老的艾灸疗法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多好处! 起温复脉 ?回阳固脱 灸疗法具有温中逐冷、回阳救逆、扶正固本的作用,这种效应见诸于临床。 如《伤寒论》云:“少阴病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发热者不死,脉不至者,灸少阴七壮。” 又云:“少阴病得之日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 少阴病下利,脉微,呕而汗出,必数更衣反少者,当温其上灸之。”又云:“伤寒六七日脉微,手足厥冷、烦躁,灸厥阴,脉不还者死,伤寒脉促,手足逆者,可灸之。 下利手足逆冷,无脉者灸之,不温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死,少阴灸趺阳者为顺也。” 《铜人针灸图经》云:“元气将脱,六脉尚有些小胃气,命若悬丝,生死立待,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,须气海、丹田、关元,各百壮,固其脾肾。” 由此可见灸疗对邪入三阴危不可救的重险病症,大有起温复脉,回阳固脱的卓越疗效。 导引气血 ?潜阳举陷 灸法是属于温热刺激的一种物理疗法,人之气血热则行,寒则凝,使用灸疗就能促进气血运行旺畅,并能使气血引而上之,推而上之。 若施于上实下虚、阳气浮越的肝阳症时,就有引导气血下行起着“引火归原,导龙入海”的作用。 例如《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篇》提出的“气有余于上者,导而下之”之法,可取涌泉穴灸之,便可达此目的。 若上虚下实,气虚下陷的疾患,如胃下垂、子宫下垂、脱肛等症,可遵《灵枢·经脉篇》所说的“陷下则灸之”之法,可取百会穴灸之,就有引导气血上行起看升举清阳、提气托陷的功效。 益肾强胱 ?温阳利水 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。” 盖肾合膀胱、肾与膀胱相表里,且肾开窍于二阴,主司二便,而津液之所以能变成小便,主要是依靠肾的气化作用。 凡肾气足则能化,肾气不足,则不能化,所以在治疗小便失禁或小便不利时,有时应从治肾着手,才能取得应有疗效。 从临床实践证明,取肾俞、膀胱俞、命门、中极、关元、气海、水分诸穴,有温补肾气,强壮膀胱,促进利尿的作用。 通过实验研究表明,对肾功能的影响:施灸可以促进利尿作用。 据越智博士的实验例,尿量增加20~200毫升,对照临床实例,对慢性肾炎等,可逐渐增加尿量,减少蛋白,趋向治愈。可见施灸对于肾功能是有效的。